“创新引领未来”主题论坛
时间:2020年11月13日 13:30—16:10
地点:深圳会展中心5楼簕杜鹃厅
实录内容:
主持人:各位下午好,欢迎大家继续关注“2020中国高新技术论坛”,我是深圳卫视主持人王海东,很高兴再次见到大家。今天下午我们会继续围绕创新引领未来的主题展开,上午我们聊一聊后疫情时代的工作方式,下午我们聊一聊后疫情时代的生活方式。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或短暂、或长久地改变了我们的很多生活方式,甚至会对未来社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而发达的网络技术,也让“宅生活”不但成为可能,甚至很有可能会成为生活的主流。
今天下午围绕后疫情时代的未来生活,我们将涉及旅游、康养、宅生活、碳中和,以及我们关注有年的自动驾驶和智慧出行。我们邀请七位嘉宾在这里分享他们的心得,我们现在就进入主题演讲环节。
第一位演讲嘉宾是方天圣华创始人兼CEO王磊先生。王磊先生是业界知名的整合营销专家。他创办的方天圣华,致力于提供AR产品与服务,目前正专注于山西省文化旅游资源的数字化开发,并落地了国内首个5G覆盖的5A级AR智慧景区。今天他演讲的主题是《5G时代数字文旅新业态--让文化更轻盈 让旅行更美好》。大家掌声欢迎!
王 磊 方天圣华创始人兼CEO
王磊:谢谢大家,我是方天圣华的王磊,今天来给大家讲讲在后疫情时代我们的未来生活能有什么新的改变。
首先大家肯定对5G时代是比较耳熟能详的,尤其是最近一年多来对5G这个词应该是经常在我们的生活、工作当中听到。关键是对5G时代的了解又有多少呢?对5G时代这个词,我给大家作一个解释,对外是广连接、低时延、大带宽,但我们可以说得更通俗一点,就是连接得更快、连接得更及时、连接得更多。而5G时代有什么显著的特征呢?大家可以看到我给了四个词,统一、融合、并存、交织。首先来看一下统一,统一我个人感觉是极小世界或极大世界相互统一的时代。正如大家现在看到的互联网,我们的网络在逐渐变得越来越大,但是我们的世界通过网络的连接变得越来越小,所以我个人认为它是一个极小世界和极大世界相互统一的时代。融合,它作为哪方面的融合呢?应该是物理世界和虚拟世界相融合的时代。最近的生活中大家应该更多接触到一些VR,包括一些VR的游戏、VR教育等等。VR是让你沉浸到一个全虚拟的空间当中,而AR是增强现实,它是把任何你想看到的东西瞬间带到你的眼前和现实叠加在一起,让人们很难分清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很多人都已经在向数字世界进行移民,就好比现在大家更多投入了碎片化的时间用来阅读,用来学习等等。但是我们的碎片时间放到那个地方的同时让我们少了很多思考,而网络可以让我们很方便地跟世界上的每个人随时进行交流,但让我们少了和亲人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这就是物理世界和虚拟世界相融合的时代。并存,就是很多的期待和担忧相互并存的时代,一方面我们要张开双臂迎接5G时代的到来,但是很遗憾,很多人也有更多的担忧,因为我们连接得更快、连接得更及时,导致我们的个人信息在不断地被挖掘,就好比一些APP,相信大家在同意它的用户许可的同时上万字的信息大家也不怎么会阅读,会直接拉到最下面点同意,这样我们的信息会逐步被友商拿去挖掘,而这就是我们期待与担忧并存的时代。交织,它主要是慢的变化和快的变化相互交织的时代。交织的结果就是这个时代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进入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时代。如果我们要去迎接5G时代的话,我们应该联合起来共同携手,创造一个品质化的、安全的、更加便捷生活的、真正能改变社会的5G时代,为我们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生活。
而大家可以看到每一代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本质就是让互动变得更加高效,比如1994-2002年之间,大家那时候经历的是门户时代,而2002-2009年大家更多经历的是搜索/社交变化的时代,而2009-2019年,移动互联网时代逐步到来,而今年开始是AR/VR的元年正式开启,这就是虚拟与现实真正交互的时代。大家可能对这些技术更迭还不是太了解,我在这里给大家作一个简单介绍。1G时代更多的是语音时代,到了2G我们更多发一些文字,也就是短信,到了3G时代,有一些图片,我们可以在网络上进行传输,迎来了微博等社交化的时代,到了4G时代,大家更多熟知的滴滴、美团、抖音等应用,也开始逐步兴起。当然每一个时代也会淘汰之前时代所遗留下来的不论是没有跟上时代变化的企业还是产品,就好比我们在1G时代大家更多关注的是以IBM和微软为代表的PC巨头,而到了2G时代谷歌、BAT为代表的企业逐步兴起,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家更多了解的是苹果、微信等。所以每一个时代造就了人们有不同的需求,5G会带来什么呢?记得去年8月份的时候,在上海举行过一个高峰论坛,大家都在探讨5G究竟能产生什么现象级的应用,讨论的结果是比较有趣的,大家说5G时代过完就知道了,因为没有人可以预测嘛。
而目前来看大家都在押宝的,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公司,都在押宝AR,包括苹果公司做的AR眼镜也会在明年或后年推出,包括微软已经推出,而且被美国军方所采用,包括大家耳熟能详的,包括国内的华为、BAT也在押宝AR技术。他们在做硬件和底层算法都是有各自优势的,而我们作为一个走向应用的企业,先把5G落地的应用用在了这方面。但是大家可能会想AR到底能做哪些应用,5G时代到底有哪些应用会成为国民化的现象级应用。
过去大家看视频,无论是用优酷还是用各大视频网站,一般只有暂停、播放这两个键可以供您选择。5G时代视频会怎么看呢?大家看一下。可以产生这种交互视频,而这个视频现在也已经在应用,它让你在观看视频的同时不仅仅是只是暂停和播放,还可以进行实时三维的旋转,有的专家学者可能会说,这就是以前好莱坞在用的纸带时间,不仅可以拉近距离的远近,还可以进行角度的变换。而且大家看到的这个可不是普通拍摄的视频,这是用AR的技术加上交互视频的技术,就好比一片空地上可以实时呈现出这样一场演绎,这就是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真正融合。接下来大家会看到5G在人工导航、智能驾驶等方面,这个视频大家可以看一下,而且在不同的地方,包括接下来吴总会讲的无人驾驶的应用,甚至现在一些汽车品牌已经在用。这就是5G时代给大家在导航应用方面带来的便捷,过去的时候人们还需要看手机,现在你只需要根据抬头显示技术看挡风玻璃就可以,只要视力没问题,基本不会迷路。接下来大家会看到一些在工业互联上5G可能会带来哪些便捷的应用,包括这样的电路巡检,包括整个生产线上物料、人员各方面的缺失情况,甚至在培训期间你可以毫无操作经验实时帮你进行指导。5G时代还能做什么?大家可以看到这样一个画面,这是5G时代各大公司都在押宝的AR技术能带来的改变。
总结一下它能做三方面的事情,第一方面是能将平面的物体立体化,好比所有的书籍、标书甚至产品说明书,包括汽车、家电等的说明书,大家可以把这些全部摒弃掉。第二个是能将静止的物体动态化,包括文物、艺术品、生物溯源等。相信这也是大家生活中遇到的难点,买到的食品,尤其是生鲜、蔬菜、鸡蛋等,生产日期是什么时候,有没有过保质期,是没有人知道的。5G时代就能解决这个问题。第三个是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
我们为什么要着重用AR技术在应用领域做一个标杆出来,就是因为要利用它的三大特性,将平面的物体立体化,将静止的物体动态化,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正如刚才视频里所看的,它能赋能各行各业,接下来我们用文旅行业做一个数字化的提升,看看如何借助5G时代的新技术打造一个新的变化。接下来给大家看一下传统文旅之殇,2019年全国旅游人数60.1亿人次,同比增长8.48%,全国旅游收入6.63万亿,同比增长11.06%,投诉增长264.2%,后面的92%是全国3万多家景区92%都是不盈利的。我们如何用新一代的技术为传统的企业进行赋能呢?我们首先要了解难点所在,现在的文旅行业还是靠基本的旅游收入为主,基本的旅游收入包含了大家在履行过程中必须支出的费用,包括门票、交通费、食宿费、游览费等,非基本旅游的收入就是购物等其他的费用。而造成现在旅游收入一直提不上去的几大原因,还有他们自己的发展之路,基本各大景区都是从考察、学习、模仿这三部曲,考察带来的是人有我无的东西他要去学习,第二步学习完之后看别人基本有的我也要有,第三步最多是人有我优。全国的景区造成的现象就是走到哪里都一样,你想带一个特殊的纪念品回家,没有。这也是大家在旅行过程中遇到的几大痛点,人工导游水平参差不齐,看这个地图,方向感不好的在景区经常迷路。电子导览触发也不够灵敏。节日爆满是大家体验感欠佳的,尤其是欺客现在是大家所厌恶的。
我们用5G的创新科技,首先是游客体验品质,食住行游购娱全方位做到人无我有,景区管理品质怎么提升?我们就要无限延伸全域旅游边界,质量万里行打造品质生活生态圈,而这样人们在景区内的消费才会真正达到现有的彻底改变。接下来看的视频是我们国内首个落地的创新科技5G旅游景区客户的自述。(播放视频)不需要请导游,走到哪里看到哪里,而且想看几遍就看几遍。刚才的导览图每个景区都能看到,而我们能做到在景区任何一个位置实时就能知道景区的游览路线、副游览路线该怎么走,不会在景区里面找不到路,或者找不到景点而发愁。通过我们这套系统将游客线上线下进行全方位挖掘,因为景区的游客是很全面的,而且我们能让游客在景区内是中式还是西式,各行各业游客的数据进行充分挖掘,而且我们有方法让游客二次、三次到这个景区重复游览及感受文化的魅力。而这个能达到的未来旅游具体是什么形态呢?未来的旅游就是这样一种形态。(播放视频)而且回到家中之后,我们的文创作品可以实时回放你当天拍的照片和视频。让文化更轻盈,让旅行更美好是我们的目标,虽然这件事情很困难,但是在5G时代,我们愿意为之而努力奋斗,因为没有什么是比亲手创造一个未来更值得期待的,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王磊先生为我们分享了5G在赋能文旅产业方面的诸多实践和心得。
接下来的分享嘉宾是蘑菇车联创始人兼CEO朱磊先生。自动驾驶是全球科技竞争的制高点,也是5G落地的杀手级应用和最大的应用场景之一。蘑菇车联专注于自动驾驶、车路协同和智慧交通领域。今天朱磊先生为我们分享蘑菇车联在自动驾驶上的新突破。他演讲的主题是《蘑菇车联:车路云一体化的自动驾驶》,掌声有请!
朱 磊 蘑菇车联创始人 CEO
朱磊:大家下午好,今天非常荣幸有机会跟大家交流。我刚才看王总讲完以后挺有感触的,把我们几年前特别感兴趣想做的事他们先完成了,还是挺震撼的。我今天主要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做的事情,我们目前主要是聚焦在车载操作系统,包括自动驾驶、车路协同和智慧交通的研发。目前我们主要是和各地的合作项目比较多。2019年的时候我们在北京顺意首先落地了国内首个车路协同项目,目前在北京、上海、湖南、江苏等地相关项目也在持续落地。我们也做整体的技术介绍,这里面有一个核心的点,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车路云一体化自动驾驶,在自动驾驶未来商业化的落地上如何保证它的绝对安全性和稳定性,所以我们用车路云一体化的方式来解决。
首先给大家看一下我们在北京顺意拍的一段视频,这是7月份在北京有暴雨的时候拍下的一段极端路况下的自动驾驶的视频。(播放视频)这条路是顺义路,也是北京顺义园区做的自动驾驶的方案,当天的暴雨下得比较大,当时降雨量是在150毫升左右,是这几年极端的情况,因为我们的车天天都在开放式道路上运营,所以我们当时就把整个录像录了下来,这个是极端天气下的自动驾驶。它的难度在哪呢?在极端环境下,激光雷达和摄像头的清晰度和感知范围在极端环境下都会受到比较大的影响。主要是单车智能传感器在极端环境下会面临很多局限性,我们通过在路侧,包括后台云端架设很多设备解决问题。大家看到在极端情况下无人驾驶的状态还是比较稳健的,也相对比较安全。这个是顺义路,它是双向两车道的路,是顺意到北京城区关键的一条路。这是我们在夜晚拍的一个视频,这条路也是比较复杂的路况,车道线不是很明确,旁边的植物经常把车道线覆盖,经常会出现事故的路段。所以我们把无人驾驶车辆在晚上跑的时候,也是依赖车路云一体化的自动驾驶在做。大家看到路边还是有很多的卡车和货车在走,因为旁边是一个汽车制造厂,路边是一些摆摊的老百姓。这是在暴雨和黑夜中的自动驾驶的视频。这条路连路灯也没有,基本上处于完全黑夜的状态。
刚才给大家演示了一下暴雨以及黑夜中的自动驾驶的难点,我们这里提炼了一下,主要是激光雷达、摄像头感知、路边信号灯识别,包括感知范围都会受比较大的影响。在单车智能感知上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也一直在思考解决方案,不仅是我们,包括整个业界都对这件事情做深度的思考。我们看这件事情的时候,跟大家介绍几个案例,如何解决单车智能化的瓶颈问题。
我们看整个业界的时候,我们看基本的迭代法则,这里面举了几个场景。第一个场景是CPU的迭代场景,从第一代CPU诞生开始,一直到2005年的时候,最早由英特尔推出CPU的产品,最早大家都是集中所有的力量在一个很小的面积上面放更多的晶体管,把计算机的性能无限提升。但是在整个发展过程里面,在几十年里面相对是比较顺当的,包括大家经常听到摩尔定律,每过半年或一年计算性能能够提升一倍,晶体管数量能够翻几倍。但是到零几年的时候发现瓶颈了,一直到2005年的时候,英特尔推出了双核CPU,然后一发不可收拾,到双核,到现在的十几核出现了,这是科技界解决问题的思路,用系统集成的思路来解决单体集成的困难。
第二个典型的案例是电池的案例,电池从最早诞生的时候,电池的容量,在单体电池来看,过去一百年的时间里面并没有特别大的突破,这个突破也就是百分之几十的突破,没有特别大的改变。特别是零几年的时候,电动车取代自行车还行,如果做电动车这个行业是不太现实的,最早的电动车续航公里也就几十公里到一百公里之间,而这个是完全不能跟燃油车做对比的。后来同样面临单点问题的时候,特斯拉最早提出来说我们就不要考虑单点的问题了,我们推出电池包的概念,用电池管理系统来解决单点系统容量的问题,它的自动车推出来以后一下子把续航历程推到了四五百公里。我们看今天的电动车有了非常长远的发展。当然这个带来质的改变的根本原因是单个电池容量到系统集成容量的扩充带来的产业变革。这是第二个科技界解决单点问题的案例。
第三个案例复杂一点,跟军事有关系,战斗机从第一代开始,到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一直都在追求一个东西,单体战斗机的作战能力,高续航能力、超音速、高机动性以及隐身。到2009年的时候,大家说第六代战机长什么样子,没有人对第六代战机作了定义,但是无论是中国也好,还是美国、俄罗斯也好,世界上顶尖的几个大国讨论战斗机的时候都有一个中心思想就是系统化、集成化,它是一个系统集突破单点作战能力。
我们看这些案例的时候,从刚才CPU的案例、电池的案例到战斗机的案例,其实都是科技界在解决基本问题的时候一个典型的思维逻辑,这个思维逻辑就是从单点思维到系统系统。而单点思维到系统思维的突破,根本性的是用很多系统方案来弥补单点可能面临的瓶颈或不足。而我们在做自动驾驶上的感受也很明显,当我全依赖单车的性能的时候可能会遇到有些难以逾越的瓶颈。所以我们在启动做自动驾驶的时候,一开始就是沿着车路云一体化的自动驾驶系统在做。所谓车路云一体化就是基车上的感知、路上的感知和云上的感知三端做感知系统,同时我们做协调的控制和决策。
这是我们整体的示意图,做三端感知,车端感知、路端感知和云端感知做自动驾驶的基础设施搭建。在这里面要突破的难度或瓶颈,第一个是对基础设施是有要求的,所以我在介绍今天内容的时候有一个基本的介绍,我们跟各地合作非常多的基础设施项目,因为要做车路云一体化的时候需要基础设施的支持,包括智慧交通基础设施的支持,所以我们跟各地政府、企业做了非常多的合作。接下来看一段视频,这是我们在今年8、9月份在顺义车路协同基础设施上拍的自动驾驶的视频,这个视频给大家呈现了我们基于车路云的感知系统是怎么感知路边的设备的。(播放视频)这个视频左上角是车内的视角,右边的大屏是无人机视角,左下角是车路感知的视角,中间这个是我们做的云端感知,它把所有的交通因素进行数字化,我们通过三端感知把运行情况进行了整体呈现。在整个过程中它的感知范围、感知元素,包括及时度和稳定性还是有比较明显的安全保障。而这个系统是我们在顺义2019年10月份落地,到现在有一年零一个月的时间。我们在全国各地落地的系统也是以这个系统为主要的承载,包括在江苏、上海、湖南、哈尔滨,接下来还有更多的合作项目。这点也是给大家呈现一下我们做出来的状态。目前我们在顺义的运行情况,运行一年多的情况,目前开放道路上是零事故,交通运行效率能提升40%左右,特种车辆的运行效率能提升10%左右。当然特种车辆受限于人工调配,这还不是我们完全能决定的,所以这里面还存在误差的问题。
我们做这个事情的感觉是什么呢?它可能跟我们自己以前做单点突破或单点技术有一个很大的挑战是需要的合作方、合作伙伴特别多,不是单一公司主体就能解决的,需要跟政府合作,需要跟主机厂合作,需要跟to B的很多合作伙伴合作,所以在过程中,包括我们在顺义落地也是多少了包括北京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在这个过程中除了政府的支持之外,还非常需要行业伙伴的支持,这里面涉及的产业链的内容也比较多,我们还是希望借这个机会能跟更多的合作伙伴以及产业链上下游的同仁们大家一起努力,能够把自动驾驶在车路云一体化的探索能够继续往前迈一大步。我今天的演讲就这么多,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朱磊先生为我们分享了车路云一体化的自动化驾驶思路背后的思维方式,同时也为我们直观地展示了三端感知,自动驾驶这个话题我们在历届高交会论坛中一直是大家热议的话题,三端感知,尤其是云端感知我们往届探讨的并不是特别多,非常感谢朱磊先生的分享。
接下来的演讲嘉宾是驭势科技联合创始人、CEO吴甘沙先生,吴甘沙先生曾是英特尔中国研究院的第一位首席工程师,后来担任院长。2016年他创办驭势科技,致力于以AI驾驶打造面向未来的出行和物流,重塑人类生活方式。目前,驭势科技与20多家头部客户,在50多个场景中正在开展智能驾驶的落地和商业探索。今天,吴甘沙先生演讲的主题是《连接现在与未来--驶向无人驾驶之城》,掌声有请。
吴甘沙 驭势科技联合创始人、CEO
吴甘沙:大家下午好,很高兴来到高交会,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无人驾驶如何赋能后疫情时代的数字社会。
任何一个文明社会,它都基于这三个流建构它的基础设施,一个是信息流,一个是能量流,一个是物质流。比如说在第一次产业革命的时候,信息流这块的突破是印刷,能量流是煤,物质流发明了新的交通工具,比如说轮船、铁路。第二次产业革命,信息流是电话、电报,能量流有了石油这样新的能源,而物质流这块发明了汽车和飞机。而今天我们处在一个新的时代,信息流在城市里面是城市的大脑,它是由互联网、物联网建构而成,能量流包括了可再生能源在内的能源网络,而物质流,人流和物流都能变成无人驾驶,这是承载未来数字社会的基础设施。
我们还要给这个数字社会加上一个定语AC时代,后疫情时代。AC时代的新基建需要什么新的特质呢?首先我们认为要像今天的水和电一样长期稳定地保持低成本,这样的要求就不能靠今天的人工来实现。这是统计局的数据,2009-2019年,物流从业人员薪资从1.9万多块钱增加到5万多块钱,这就无法保证基础设施是长期稳定和低成本。第二个是反脆弱、不中断,今年我们看到很多这样的场景,包括最近,我们即使对人流可以有很好的管控,但是人还要接触货,在货物上面有病毒,所以基于人工的交通运输,面对疫情它是无法反脆弱、不中断。第三个要求高效率、易管理,再给大家分享一个数据,2010-2018年适龄劳动力减少了5000万,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我们的产业会越来越扩张,而我们能够供给的劳动力越来越少,尤其是现在90后,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他不愿意做这种低水平、重复性工作。所以我们认为理想的新基础设施一定是无人化的,而且无人驾驶是新基础设施下面的基础设施,这是我们一个大的判断。
我们今天说无人驾驶这些新的技术跟我们的生活,跟我们的工作有什么关系?我先跟大家分享一下承载人流的无人驾驶,这里面有几种形态。第一种形态是robot taxi。今天的网约车面临两个问题,一个是安全,司机不靠普,另外一个是商业模式算账算不过来。这是赛迪给的数据,我们拿滴滴作为案例,2017年74.3亿单,每单23元,司机分掉了88%,这1500多亿给了司机,而滴滴是亏损的公司,2017年亏了500多亿。如果是无人驾驶的滴滴,没有司机的成本,极限情况下一单可以降到8块钱,比地铁贵不了太多,而这样能促使一天达到1亿单以上,一年365亿单,而这3000亿绝大多数是滴滴自己拿的。所以无人驾驶是突破今天出行服务商面临的瓶颈几乎是唯一的手段。
我们现在也在跟一些整车厂开始Robotaxi相关的合作,我们主要是作为技术提供商。这些车辆现在也在公共道路上进行测试,刚才朱总讲了在恶劣天气下如何生存的问题,我们也针对像这样的恶劣天气做了一些特殊的研发。包括我们也在香港拿到了开放道路的测试牌照,这是香港运输署署长给我们颁发的牌照。
在中国做Robotaxi是很难的,这是在国外做的测试,道路很干净,人很少、车也很少。这是我们在国内一个城乡步做的测试,各种车辆从不同的角度挤压你的空间,包括神出鬼没的快递小哥,这些都对我们的技术带来了很多挑战。我们说无人驾驶中国的就是世界的,在五道口做好了,在世界没有一个地方不能跑。
第二个应用场景是微公交,微公交有什么用呢?今天有大量的新城、新的小镇,这些地方人们要移动,但是去开通一条地铁或一条公交线路是不值得的,因为人流还没有那么密集。这时候用无人驾驶的微公交就很有价值。另外今年年初的时候地摊经济很火,如果不提供相对应的交通手段是不行的,这种无人微公交也是非常适合的,这是我们跟宇通做的无人微公交,从2019年5月份开始在郑州智慧岛已经运营,至今已经运营一年半了,非常可靠和稳定。这是在海南博鳌论坛有三款迎宾小巴,我们做了其中的两款,一款是跟宇通,一款是跟一汽。这是我们跟深圳的交通中心合作,我们希望能够开拓一个新的应用场景,就是地铁站到附近商业区之间的出行。第三种是自动代客泊车,这是分时租赁,痛点就是停车和还车,它自己开到附近的停车场还车,这里面两个停车位停了三辆车,因为它的泊车技术是远远超过任何一个普通的人类司机的。人要走的时候也可以一键把它召唤出来,到这个地方接上他,他上车就走了。这样的场景在机场就非常适合,因为机场要租车的话拖着行李箱走很远去租车,或者到机场坐飞机还车也很不方便。另外一个分时租赁的痛点是什么呢?就是调度,大家知道分时租赁有潮汐效应,一到高峰时间所有的车都从A点开到B点,A点没车了,B点的车闲在那。我们可以通过编队调度的方式让它从B点再开回到A点,这样A点的用户又可以开始使用。这就是自动代客泊车带来的应用场景。大家可以看到这里面高密度的泊车,两个停车位泊了三辆车,高密度的泊车不但节省停车成本,还能够降低城市里面土地的占用。这是我们设想的未来的停车场,密密麻麻全是车,你不用在地上划停车位,它的密度可能达到今天的5倍以上。有些车要出来怎么办呢?大家都玩过华容道的游戏,两个车移一下,这个车就出来了,这是停车产业链的创新。
再看一下物流,物流比人流更加频繁,如果说物流是一个城市的动脉,环卫垃圾处理是一个城市的静脉,而这两种都是在运物体。在物流这块,现在也有很多种场景,比如说第一种是干线物流,干线物流什么意思呢?像这样的大卡车,只不过前面的车头不见了,这是干线物流。现在也有很多公司在研究这方面的工作。当然无人驾驶我们一直说短板效应,就是一个木桶的一块板短了还没办法大规模商业化,另外干线物流的事故成本比较高,所以多数还在研发阶段。但是我们预计未来几年也会逐渐进入产业化阶段。
另外一个是无人配送,前段时间有一篇文章非常火,说骑手困在了系统里面。但是未来无人驾驶本身就是与系统天生是融合的,这是我们在北京尝试做无人配送,大家可以看到它时而在非机动车道上,时而也会借用一下机动车道,灵活地穿梭于大街小巷。这种技术现在除了成本之外,技术这块基本上解决了,接下来也希望整个产业链发力,包括政府在政策上给予松绑,能够解决困在系统里面的骑手的难题。这样的配送未来有很多场景,包括这种配送大充电宝,现在很多车缺电了怎么办?可以配送这种大充电宝,可以对整个产业链做有益的补充。
另外是区域转运,这是香港机场,我们在香港机场运营了目前世界上唯一的一条机场行李和货物的运输线,这是无人驾驶,就是车上是没有安全员的,现在基本上已经达到7×16个小时的工作强度,尤其是今年疫情期间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是以机场为代表的区域转运的应用场景。
最后我想说的是生产性物流,大家看一下这是我们跟另外一家整车厂上汽通用五菱合作的物流车,它今天运的是白车,这里面运的是发动机,我们把它叫做工厂里面的货拉拉,它把发动机拉过去以后会通知人工的叉车司机把发动机卸下来,同时它也不是空着回去,再把发动机的底座带回去。我们看这是运车间里面的零部件物料。这是排气管,大量的排气管一次性可以运到总装车间。这是在真实的运行环境当中,有其他的人、其他的车,待会儿它会做一个在无人驾驶当中比较挑战的无保护的左转。像这样的应用场景已经运行了接近7万个小时,超过20万公里,这是什么概念呢?在这个行业当中最领先的Waymo在去安全员的条件下运行了10万公里,而这单个客户运行了超过20万公里。它有什么好处?可以填补突发情况下人力短缺,比如封城了人回不来,另外可以避免一人中招全体倒霉的情况,可以降低病毒的暴露风险,第三个业务的弹性是非常大的,有时候非常高,有时候不饱和,对于不饱和的情况也可以用无人驾驶来满足这种弹性的劳动力需求。最后一个是人是不可预测的,而无人驾驶汽车,像刚才的情况,一天运行22个小时任劳任怨高效运转,这是生产性客户非常喜欢的。我们跟长安、一汽、福田等汽车厂商合作开始用这样的无人驾驶生产性物流来解决这样的问题。
刚才几位都提到了产业合作,所以最后我也用这两句话来总结,与先行者通行,与开创者共创,未来在中国我们通过协同创新的方式一起来创造美好的未来,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吴甘沙先生为我们送上了一篇极富启发性的演讲,一开始他谈及了承载数字社会的基础设施,接着他又谈及了后疫情时代新基建的三个特色,这些观点看上去非常新鲜,但是仔细一考虑也是令人信服的。所以他得出一个结论理想的新基础设施一定是无人化的,而无人驾驶也是必然要到来的。我们再次向吴甘沙先生表示感谢。
接下来,我们要把话题做一个扭转,接下来为我们分享的嘉宾是北京康力优蓝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康养战略生态负责人洪鸿先生。康力优蓝,以“打造智能生活”为使命,致力于为个人和企业用户提供最具创新价值的民用机器人产品及应用,已成长为中国最著名的机器人企业之一,拥有迄今为止最为广泛的智能服务机器人家庭应用案例。今天洪鸿先生演讲的主题是:《舌尖上的AI--浅析服务型机器人刚需落地》,掌声有请!
洪 鸿 北京康力优蓝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康养战略生态负责人
洪鸿:各位尊敬的嘉宾,大家下午好,我是来自北京康力优蓝机器人公司的洪鸿,今天非常高兴在高交会的现场为大家带来《舌尖上的AI--浅析服务型机器人刚需落地》的分享。康力优蓝是国内服务机器人十年的老兵,从2008年开始组建团队,我们见证了中国服务机器人从无到有的成长历程。在我们成长的环境当中,我们总结了服务机器人场景应用有五大基础要素,分别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信息交互方式,不同的要素进行重构、重组以及耦合产生了不同的产品方向以及产品形态。而康力优蓝机器人在成立十余年期间我们开发了4个系列十几款不同类型的机器人,我们的机器人覆盖了商用、家用、教育以及不同领域的应用方向。
在这十年过程中,我们发现从无到有的时代,以时间为维度,2010年到今年刚好是十年光阴,在十年光阴过程中也是中国互联网以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一年,机器人这个小浪花也产生了一些成就,也产生了一些小小的烦恼。
首先第一个机器人想进入到人类生活的领域,在中国这个市场上是热闹的智能教育机器人,也是我们所理解的家庭陪伴、启智教育机器人,这里面诞生了将近百个厂商数百款产品,这里看到的图片都不能够覆盖。在这个过程中发展非常迅速,我们也没有落后,我们发布了全球第一款以安卓系统为蓝本的机器人,都是在家用领域的初步尝试。但是从这些年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觉得在家庭当中简单的陪护、教育以及玩具性的功能并不足以支撑家庭全要素、全智能的发展条件。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有两个点我们已经扎得比较深了,分别是智能音箱和扫地机器人,出货量在国内市场达到了千万台,在国际市场达到数亿台的数量。在这样庞大的领域也诞生了数家以此为主业的上市公司,发展前景非常好。它已经找到很明确的点了,但是否是机器人进家完全的承担和覆盖,对此我们仍然保持思考的态度。我们觉得服务机器人的黄金时代还没有到来。
接下来还有很多服务类的市场,我们在机场、商场、酒店、展馆已经看到机器人可以向你打招呼、做咨询、做服务等,在很多场景已经有广泛的服务。我们在2017年发布的全球首款大型模块化机器人优友在三年的服务当中已经在30多个行业近200个场景当中有了广泛的应用。现在总体量的增长率并不是很高,每年的数量是1-2万台左右。所以目前比较困难的是如何将场景和机器人的本体功能能够更好地融合以及优化。
相对于商用机器人市场的平淡,而另外一边,一边是秋天,一边是火热的炎夏,就是AI教育机器人,尤其是以人工智能实验室这个方向为主的人工智能教育市场,这个市场是毫无疑问当下的重磅市场。很多互联网公司、传统教育机构以及新兴的人工智能技术企业纷纷在这个战场上进行封疆掠地的成长。一方面国家对于人工智能教育是有巨大的经费扶持,同时也是和国家的“十四五”规划人工智能产业教育规划是紧密相关的。就目前而言,中国目前有50万所中小学校,他们的电脑教室,传统的微机房升级为人工智能教学市场的升值需求,仅仅是这部分的教育装备市场已经达到了数千亿。
除了商用、教育、家用,在2020年席卷全球的疫情中,我们很惊喜地看到有两个增量市场突然浮现,分别是无人配送市场和消杀机器人市场,这是在经济波动期间内让我们感觉到对机器人行业有很大提升信心的两大领域,尤其是无人配送领域,我们在无人配送领域也有一句话,这句话叫不要小看无人配送,长大了就是自动驾驶最终实现。我们在无人配送领域,包括在浙江大学这样的高校国内第一所纯物流配送的高校,也是当下被公认为最具可行性,也是最具商业价值的落地场景之一。
异军突起的还有消杀机器人,虽然这次疫情一些专家估计在2022年左右疫情影响力将会逐步降低,甚至可能消失。虽然给消杀机器人的窗口期看似只有两年的时间,但是这次疫情带来的影响,包括我们对于卫生健康和安全防护的需求,这个需求已经深入人心,所以未来这方面可能是人类社会新的常态。
刚才我们看到的是上一个十年,如果对上一个十年进行总结,我们觉得是服务机器人在中国的青铜时代,它没有解决从有到优的阶段,而只是解决了从无到有的问题,而且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尝试。尤其在不同领域,包括产品研发、应用场景落地都做了很多方向上的尝试,我们总会相信有一些方向终会变成事实。如果以一句话送给马上要结束的2020年的话是凡是过往皆为序章,我们展望下一个十年,融合了5G、物联网、AI的全新十年,也将是服务机器人发展的全新阶段。
比如我们现在所伴随的AI机器人端和云端的相互融合,伴随量子计算、5G技术成熟和大数据的成熟,以及相应的环境融合,我们可以实现包括运算算力的提升、效率的提升以及庞大数据资源的深度挖掘,以及场景更好的智能化升级与融合。我们觉得下一个十年绝对具备了颠覆性的潜能。
如果说十年是一个循环,第一个十年是从家庭的陪伴机器人开始,下一个十年参照过往的逻辑,我们依然觉得在下一个十年首先发力的会是家用机器人领域,而家用机器人领域,我们觉得它会产生新的争夺战,我们称之为MIT(费效比、信息和时间争夺战)。家庭机器人当中,我们有一个观点,我们觉得从点到面,这个点是什么?这个点是家庭当中真正的痛点,是强需求、是刚需,而不是软需求或伪需求。但是围绕刚需仅仅单点突破是否足够?在未来智能时代是不够的。从单点突破,它应该具备挖掘的潜力和深度,它可以从点覆盖到整个综合管理面的阶段。
我们先说点,家里的那些事,我们会用到哪些机器,洗衣机、扫地机器人、电脑、电视、洗碗机等设备,这些在很多单点突破上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落地应用。但是在衣食住行里面,行,在无人驾驶、无人配送领域在国内诞生了很多智慧出行企业,而住大家感受更为明显,智慧家居已经发展了很多年,在当下是互联网巨头和白电厂商对于家庭AIoT端的争夺。还有一个家庭的强刚需需求,这个答案就是在饮食方面,民以食为天,这是一个机器人适合进入家庭当中的重要市场。
伴随着这样的机会,康力优蓝机器人发布了全新的爱乐优膳养机器人,我们赋予它两个定义,一个定义是在膳养大师,一个是康养大师,它可以将膳食烹饪和家庭全方位健康管理照护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它的落脚点是膳食厨师烹饪,但是可以衍生出来家庭的每一个成员综合健康管理以及食疗滋补建议。这是服务机器人从一个全新的领域进入家庭从0到1的新篇章,我们称之为智能时代第四家电。这样的产品具备什么样的功能特点呢?我们叫“一软一硬一平台”。软件方面,对于机器人公司来说,这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项目,包括语音交互、机器视觉、深度学习能力。硬件方面包括机器人本体的运动能力、自主定位导航、自主巡航,再加上机器人多模态交互能力。尤其康力优蓝机器人是国家科技部多指灵巧手共性技术研究项目的重点牵头单位,未来我们会积极将灵巧手变得小型化、轻量化以及成本的可控化,可能未来几千块钱的一条机械臂装在家里是有可能实现的。平台,我们有自己的I Know You深度智能决策基础平台,包括AI美食图谱平台,以及基于用户画像的知识图谱,我们可以根据用户信息的收集给予用户千人千面不一样的膳食营养计划,以及提供他全天候的健康管理指导。
目前我们膳养大师融合了八大菜系在内的3000多道菜谱,可以提供定制化的食谱。同时也有我们自己的物联系统,同时有我们自己的五大AI烹饪黑科技,尤其是其中最为代表的复刻大师级工艺,中餐一直有一个学习的难题,这是一个经验科学,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彻底攻破了这个难题,我们实现了将中餐数字化拆解每一个步骤,每一种调料都是精确到克。同时我们配合生鲜食材供应链打通,实现食材用料标准化、烹饪过程标准化、烹饪参数数据化。我们未来希望将每一个厨房的小白不用再去学习烹饪,但是根据我们的指令指示操作,简简单单地将食材投入进去,机器人自动炒好,化身为厨房大厨。
我们也有自己的用户知识图谱,会根据用户不同维度的数据收集,比如用户的行为偏好、口味习惯,包括停留时间、用户轨迹追踪,年龄、性别、地点、家庭成员等,根据多维度的信息收集分析他们的饮食口味、健康状况进行精准画像,持续地进行用户模拟和用户画像,最终提供适合他的膳食营养计划。我们目前已经在包括北京、山东、重庆等多个地方落地了AI美食烹饪研发中心,未来我们也有一个使命,希望将地方的美食文化得以传承和更好的推广。
除了膳养大师之外还有康养大师,中国马上从轻度老年化到中度老年化,老年人数量将近3亿,中国的老龄化趋势是不可避免的。伴随这样的趋势,我们推出了和机构养老、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共同打通的全天候养老照护康养大师系列。从产品细节来说我们叫“五师一平台”,通过五师平台实现老人的健康监测、用药提醒、慢病管理等,持续守护老人的生命、养生和安全的需要。包括每天可以通过机器人配合老人做健康监测,一旦有一些数据上的偏差或问题会及时同步到医生端和家人端。同时还有中医远程大脑,可以远程实现诊断。我们和北体大以及国内知名的康养机构共同推出针对老人的多款运动课程。打通了线上线下养老O2O模式,开辟全新养老服务闭环,通过机器人端一键下单,老人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居家上门的服务。未来机器人进家的市场,仅仅这款产品,我们觉得它的市场,目前没有相关的研究,但是我们做一个数据的初步推算,目前中国有4.3亿家庭,如果以5%-10%的高端家庭为例有这样先行先试的意愿以及消费能力,这样的市场仅仅是显性市场就已经达到4000亿的规模。
最后用一句话“舵稳当奋楫,风劲好扬帆”,技术奇点,尤其是服务机器人的技术奇点应该什么时候到来?对此我们没有准确的答案,我们不知道这个技术奇点降临在何时何地,以及以什么样的方式和形式来呈现。但是我们只能说我们依然会矢志不渝地朝着机器人让生活更美好的愿景持续地努力和突破。我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洪鸿先生。40年前铁臂阿童木告诉我们机器人的主要使命是维护世界和平,40年后的今天洪鸿先生告诉我们机器人的重要任务是为我们烹饪美好的食物以及帮助老年人的健康和安全的生活。洪鸿先生为我们推出了康力优蓝机器人新产品,无论是膳食大师还是康养大师都能非常契合每个家庭在生活中的刚需和痛点。洪鸿也为我们分析了过去十年服务型机器人在教育、家用、商用不同领域的发展和走过的路程,以及2020年一些新的需求的出现。
接下来要请出的演讲嘉宾是道达尔集团亚洲研发副总裁徐忠华先生。徐忠华先生拥有在世界著名大学和国际著名能源公司超过20年的研发和项目管理经验,涉及领域包括能源、化工、材料、环境、微电子等。他的大部分职业生涯,都致力于创新、规划集团区域开发战略和研发管理。今天,徐忠华先生演讲的主题是《应对碳中和的能源创新》,掌声欢迎!
徐忠华 道达尔集团亚洲研发副总裁
徐忠华:前面几个报告更多是讲数字化、互联网,我今天要介绍的跟他们完全不一样,带领大家进入另外一个领域,但是离大家并不是特别远,很多时候老百姓会经常抱怨,从基因来说我们是传统的油气公司,我们公司是做能源产品,我会更多介绍作为一家能源公司在研发创新方面当前的一些热点。今年疫情带给能源行业很多的挑战,最大的挑战就是负油价,很多人被负油价搞得非常紧张,包括我自己也会经常被问到,在现在这种油价情况下,石油行业还可以吗?如果你今天去查油价的话,现在差不多是43美元,而很多公司的开采成本远远大于43美元,比如页岩油、页岩气,但是我们公司在油价的成本控制方面还是很好的,我们差不多能控制到25美元,我们一天的产量将近300万桶,我们的现金流非常好。所以我们有足够的资金帮助我们把一些数字化技术,包括机器人、AI这些东西我们都有应用。比如我们在深海油气作业的时候,几年前俄罗斯有一个潜艇出事了,根本救不上来,其实出事的领域就是几百米,但是今天的油气作业是在海底三四千米,所以我们用到很多机器人技术,包括数字化技术。石油公司是一个很大的数字化公司,我们非常愿意跟创投型的公司,包括做自动驾驶以及做数据管理、人工智能这方面的公司合作,我们自己在这方面也做了很多投资。
我们公司是非常传统的,可以把我们叫做法国的中石油,我们在新能源领域也投资很多,我们一年会投30-50亿美元到新能源领域,我们在加油站、润滑油方面也做了很多。我们跟交通密切相关,我们是世界一级方程式赛车冠军车队的赞助商。我们一年的营业收入是1500-2000亿美元,利润差不多是100多亿美元。人不是特别多,10万名员工,但是我们的盈利非常好,过去几年几乎在所有的石油公司里面营收方面、利润率方面是做得最好的一家公司。
我们遇到的挑战,能源公司今天遇到什么挑战?几乎所有的能源公司都会遇到的三个挑战,很多人说石油公司应该对气候变化负责任。能源公司最大的一个社会责任就是为公众提供他们可以支付得起的可靠的清洁能源产品。第二个挑战是应对气候变化,第三个是需要给客户提供非常友好的方案。
我们有两大使命,我们的业务都贯穿在这两块,一个是如何为越来越多的人口提供他们支付得起的解决方案,当然作为一家企业我们首先要盈利,我们不停地把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开发成本不停地往下降,我们没办法控制油价,但我们希望把石油、天然气的作业成本降下来。另外我们会在天然气投资方面越来越多,对中国来说天然气是很大的行业,如果也志进入能源行业的话,我认为天然气是很好的一个出发点。第三个是我们会越来越投入新能源领域,我们今天已经是全世界单独把新能源拿出来能排到前三名,我们主要是投太阳能,我们是全世界太阳能效率最高的公司,包括会投海上风能和生物能源。还有一个是储能,储能是未来能源解决方案非常关键的支撑点。另外应对气候变化,我们要去管理二氧化碳。很遗憾的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人类还是要依赖化石能源,所以如何管理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碳,里面涉及到很多的技术。另外是发展循环经济,比如禁塑令、可降解材料。我们认为必须依靠科技创新的力量。最后一个是数字化,我们现在是一家能源公司,没准过几年会是一个数字化能源解决方案的提供商,所有的能源公司都是拥有海量数据的公司,里面拥有巨大的财富等待挖掘,但很遗憾目前这块的开发还不够。
能源发展的几个趋势,第一个趋势是低碳化,也是符合碳中和的需求。第二个趋势是电气化,电气化最大的标志是电动汽车的普及会越来越多。第三个是数字化,要用很多新的数字化解决方案提高能源作业和使用的效率,提高它的安全度。道达尔的研发投入,我们很大一部分量都会放在这三个方面,比如数字化方面一年会投进去1/3的量,还有低碳化,我们差不多会把10%的研发经费投入到二氧化碳的捕集、再利用和封存,目前还没有很好的商业模式支撑,除非全球开始引入碳定价。
这是我们在研发方面的几个重点,数字化方面,我们做了很多,包括数字化的数据科学,人工智能、能源管理。还有应对气候变化的侧重点,天然气出碳、可再生能源、CCUS。作为一家能源公司,我们在很多方面投入很多,比如我们会关注石墨烯技术,我们会关注超级计算机技术,我们会关注人工智能技术。
出行是未来能源行业,不管是投资、创新还是商业方面很重要的一块。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如何发展低碳的交通用能源,换句话说就是电动汽车的电池,还有氢燃料电池,还有天然气,这些都是低碳出行很重要的。第二个是能源材料的轻量化,比如很多人经常讨论德国汽车和日本汽车哪种汽车更安全,其实很多时候安全不在于汽车本身,很多时候在于驾驶的习惯。当然如果要做得很安全,可以引进更耐用的军事上的技术,类似坦克的装甲材料,但那是不现实的,无论是从个人支付能力还是从商业模式上那是不现实的。我们认为未来的汽车不仅仅是载人的工具,而且是数字化的平台,连接人与人、人与充电站、加油站和其他服务的载体。
当前在做能源化工方面一个很热的热点就是可再生塑料,我前几天去参加一个展会几乎铺天盖地很多人都在讲可再生塑料。前几年道达尔生产一种可降解塑料聚乳酸,它是完全可降解的,在前几年卖得非常辛苦,但是今年形势完全改变,很难拿到货,你从任何一个地方拿到货都意味着你能挣到一大笔钱。比如航空煤油,生物柴油包括沼气,这方面我们做了很多的部署。
我今天介绍一下碳捕集,习主席在联合国提出努力争取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不仅是政治承诺,而且会彻底颠覆改变很多能源行业,包括我们的出行方式。一直到2060年,在未来的二三十年,如果你要做环境保护,要做碳中和,不再排放新的二氧化碳,意味着要更多使用可再生能源。老百姓的观念,当你问他是否支持环保,支持清洁空气、清洁的水,他们都会支持,但是如果要让他们掏钱那就是另外一个故事,没有人会支持马上让你的家庭生活成本变得很昂贵的东西。碳捕集是支撑未来能源安全很重要的一个技术,也就意味着当你使用传统能源的时候,比如你开车,用汽油、柴油车都会排放很多二氧化碳。我们这个技术能够有效地把二氧化碳捕集出来,要么做化工原料,或者放到地下做封存。道达尔在这块做了很多投资,每年差不多会投进去6000-8000万欧元,整个日本在这方面的投入是这个量。如果在成本、规模性方面得到很好的应用,会彻底颠覆未来能源使用方式。碳捕集是崭新的技术,也是新的能源利用方式,利用这种技术可以很好地应用于发电厂、供热、化工,可以把排放出来的90%多的二氧化碳进行低成本、规模化地分离。
能源公司是一家很大的数字化公司,我们在这块投入很多,我们每年会投入一两亿欧元做这块。我们是一家传统的石油公司,但是我们今天也是全世界最快的工业级超级计算机的拥有者,这个相当不容易。如果你把世界上所有的超级计算机拿出来排名,排在前几位的都是政府的,但是作为一家企业,如果属于企业的超级计算机,我们是全世界最快的。另外我们在一些最新的技术,比如在人工智能,我们会和顶尖的数字化公司,比如我们会跟谷歌合作,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帮助我们很好地解析我们获得的海量的地震沉降图。做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发都是在地下几千米的地方,你不知道哪个地方有油气,你要利用人工地震沉降图帮助我们定位石油天然气在什么地方。
几乎所有的能源公司还有一个机构,集团层面的风险投资公司,如果有机会的话我们很高兴跟国内做实业和初创的公司合作,我们在两个领域做投资,一个是能源领域,我们预期会有很大发展,但目前发展还不是特别成熟,或者是其他一些新的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很好地进行能源行业开发利用,比如人工智能技术、自动驾驶、水处理技术。
道达尔是一家综合性的国际性能源公司,同时我们也是全世界100大最具创新力的公司,这100大最具创新力的公司是横跨所有的行业,计算机、半导体、人工智能、汽车等所有的领域。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徐忠华先生,刚才他在演讲中跟我们分享了道达尔所做和所思考的诸多领域,包括能源发展、能源安全、应对气候变化、未来出行、可再生材料、数字化革命以及风险投资等,但是对于碳捕集这个概念和做法的介绍也一定是很多朋友特别感兴趣的,非常遗憾,时间太短,希望下次能有机会就碳捕集这个话题再次再向徐总请教。
接下来要请出的演讲嘉宾是小马智行的莫璐怡女士。莫璐怡女士目前负责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和落地。正在她的带领下,小于2018年在广州南沙,落地了中国第一支自动驾驶出租汽车车队,至今已运行超过700天,为业内所瞩目。莫璐怡女士今天演讲的主题是:《如何打造真正的虚拟老司机》,掌声有请!
莫璐怡 小马智行副总裁
莫璐怡:大家好,我是莫璐怡,今天非常高兴能来到高交会的现场跟大家一起分享小马智行对未来出行的看法。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小马智行,我们小马智行成立于2016年底,在美国硅谷,我们很快就从中美两地开始我们的研发布局。我们从2017年就正式来到了中国,在中美两地市场同时开展常态化的测试。小马智行专注于研发L4级自动驾驶全栈技术,我们期待利用自动驾驶技术改善出行。在过去一周,在第三届进口博览会上,我们小马智行发布了最新的一套自动驾驶系统,L4级的产品。这款产品是基于雷克萨斯车型批量生产的,同时我们也发布了小马智行第一条自动驾驶标准化生产线。
我们在过去四年间,在中美两地同时布局,投入了非常多的研发力量,我们目前已经在中美两地5个城市同时开展常态化的道路测试,也包括一些常态化的运营。这里我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具体的情况。我们在美国硅谷Fremont是我们公司成立的地方,我们从2017年4月份正式开始在加州上道至今已经运行了接近四年的时间,我们运行的面积超过120平方公里,给当地的政府官员提供Robotaxi的服务,同时也为内部员工提供相关的服务。在美国南加州Irvine也提供面向公众的Robotaxi服务。回到中国,我们是2017年10月正式在广州南沙落地,我们在2018年2月份正式推出了全国第一支常态化测试运营的车队,我们在2018年年底在南沙推出了中国第一个自动驾驶出租车车队Robotaxi,至今已经运行了700个日夜。我们在南沙运行了超过200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域,同时也有超过200多个上下车点,它可以满足所有员工和亲属们的日常出行。像我每天上下班就是打我们自己的Robotaxi的车。
除了在广州,我们在北京也有一个非常大的测试车队,我们是中国第一家拿到北京第一家T3测试牌照的公司,我们拿到这个牌照的时候,耗时非常短的时间就达成了自动驾驶里程数的累积以及考试科目。我们目前已经在北京开始了载人测试。我们也即将会落户上海,在上海嘉定推出规模化的车队。我们至今已经累计覆盖运营区域超过500平方公里,自动驾驶测试里程在中美两地已经超过350万公里,并且没有任何一起安全责任事故。我们在金博会上宣布了新一轮的融资消息,我们目前总的融资金额已经超过了10亿美元,估值达到了53亿美元,成为了全世界最具价值的自动驾驶公司之一。同时我们也与世界各大顶级的整车厂合作,打造虚拟司机,包括战略投资方丰田,他们在今年2月份的时候,在疫情最为严峻的时候给到我们小马智行4亿美元的战略投资。
对小马智行来说,我们做的是什么事情?我们期待通过软硬件相结合的方式,让我们的汽车变得更加智能、更加聪明。这里我列了几个比较形象化的点,什么叫做更加聪明的汽车?我们希望给汽车赋予像人的眼睛,赋予它手脚和大脑。我们在硬件方面要给汽车安装了很多不同的传感器,我们现在的自动驾驶车辆是使用多传感器融合的技术,在车辆上面有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高清摄像头,它可以让车辆对周遭环境有360度全方位的覆盖,没有盲区,同样可以让我们处理在刚才介绍的中美5个城市不同的路况。大脑指的是非常高性能的计算单元,这都是小马智行自研的一套计算单元组件。在软件方面,眼睛就是感知能力,自动驾驶系统可以对周遭的世界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认知,知道周围有什么障碍物,跟我们会有怎样的交互。手脚做的就是路径规划与控制。乘用车、商务车都同样有布局,我们对乘用车、商务车的控制都同样达到非常高的精度。特别是在商务车上,大卡车的控制本身是比较困难的,但是在我们自动驾驶系统的赋能之下,我们可以对大卡车道路控制的精度控制在厘米级的精度误差。对于大脑来说,小马智行从成立一开始,我们就坚定的一个信念,我们要做全自研的自动驾驶系统,所以我们有一个底层架构和操作系统,这是我们公司成立开始从第一行代码开始就自己写的自动驾驶系统,使得我们对系统有更强的控制能力,可以做更多丰富性能的优化,可以处理更为复杂的场景,同时又能保证我们的资源消耗在极低的水平。
接下来通过几段简单的视频让大家感受一下小马智行目前在各地进行路测都碰到怎样的场景,我们是怎样处理的。这是在广州一段繁忙的路段测试,在道路上有非常多不遵守交通规则的车辆、自行车和行人,但是我们的自动驾驶系统感知出来的世界是非常清楚的,我们可以知道大家会在什么场景之下跟我们进行互动,我们做出一个更灵活的决策。在这个地方希望往左边汇流,但是左后方不停有车辆过来,所以等到一个合适的时机找到一个空位就很坚决过去了。这是在北京,道路上同样有很多不太遵守交通规则的车辆,同时也有很多紧急的情况,我们都可以很好地处理。这是一个繁忙路段的连续变道,自动驾驶车辆依然能够很好地做出聪明的决策。在这里要往前行,但是前方有一辆车在走走停听的过程中,我们要判断它到底是会离开,还是会阻碍我们前方的路径需要绕行。我们在过路口的时候,前方有摩托车,这样一个紧急的场景是自动驾驶每天都会碰到的,但是它会做出灵活精准的判断。在前方有一个右转,大家可以关注一下左方有非常多的自行车和行人混流,但依然可以做出安全的决定。这个地方很有意思,我们身边会被十几台外卖小哥的车辆混入,但是大家可以看到我们的感知识别系统可以非常精准地做出识别。这是我们在北京的一个场景,道路上没有很明确的分界线,可以看到旁边有很多大货车,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依然可以对周遭的障碍物做出精准的判断。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无保护的场景,我们需要识别周遭所有障碍物的意图,比如我们过马路的时候也会碰到很多冲出斑马线的行人,我们需要对它做出及时的反应。这是我们在广州碰到的场景,我们可以对周围的施工路段有非常精准的判断。这是我们美国公司的门口,地上有非常小的鸭子,我们的系统依然可以精准地判断出来。这是前面有一只小猫穿过马路,我们依然可以很快地识别出来,然后做出最安全的判断。极端天气对自动驾驶来说是非常困难的,但我们依然可以通过一套软硬件相结合的方法对极端天气做出很好的处理,自动驾驶车辆依然有非常清晰的认知。
这是我们技术达到的水平,把技术真正带到大家的生活当中才是我们的期望,我想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在技术落地过程中的一些故事。这是我们在美国南加州第一个面向公众开放的Robotaxi项目。这个项目运营区域是超过20平方公里,我们每天用Robotaxi服务最多的客户是来自加州大学的大学生,他们每天会通过我们的车辆上学、回家,同时也可以去到附近的商场、附近的公共设施里面去。我们这边有一些数据,在疫情之前,我们在南加州Irvine对公众运营的满载时间是超过78%的,意味着我们有10台自动驾驶车辆,基本上78%的时间是在接待客人的。总的运营里程超过16万,总载客量超过1万人次。我们在加州每一个面向公众的Robotaxi都需要向加州提供运营报告,我们面向公众提供服务过去两个季度当中,我们的运营数据是名列加州第一的。同时我们单车运行能力是远超Waymo的。美国疫情非常严重,我们在今年4月份的时候,美国疫情达到高峰的时候,我们做出了一个非常果断的决定,我们把Robotaxi服务成为最后一公里的货物运输服务,我们跟亚米网达成合作,给当地的居民提供全程无接触的快递运输服务。这是我们一位用户给我们的反馈,他说当看到这个自动驾驶车辆缓缓停在我家门口时,距离我在网上下单仅5个小时,我的包裹就送达,这是从来没有过的网购体验,尤其是在眼下疫情困难的时期。我们在疫情最高峰的时候做这样的事情,这是我们完成社会职责的过程,我们目前递送了1.5万个包裹,成功递送率100%。我们在广州的Robotaxi服务同样也在疫情期间帮助了当地居民,我们在2月份疫情比较严重的时候,订单较1月降低了47%,但是3月份增长了149%。
我们跟丰田、广汽集团、韩国现代集团以及一汽集团合作。我们觉得通过自动驾驶技术给整个社会带来革新的过程中,我们现在处在的阶段是我们期待探索自动驾驶的规模化之路,让每个人都可以感受到自动驾驶的力量。我们现在已经实现了自动驾驶的标准化和规模化的生产,我们相信整个行业已经从原型车正走向商业化和产品化的过程。所以我们打造了一个自动驾驶集成标准化和信息化的生产流程。希望通过一个视频让大家了解我们自动驾驶的标准化呈现。(播放视频)
我们相信通过这样的标准化、规模化的生产可以革新整个行业,可以打通整个产业链的上下游,同时助推国家经济的转型。我们相信打造真正的虚拟司机,解放人类的双手仅仅只是冰山一角,我们最终可以彻底人、车、路的关系,实现未来交通方式的彻底变革。我们希望把车辆打造成一个平台,能够让更安全的驾驶、更便捷的出行、更舒适的体验,福泽每一位普通人。面对正在到来的汽车智能化时代,小马智行不仅是参与者,更是开拓者、变革者和引领者,谢谢。
主持人:谢谢莫璐怡女士。莫总为我们分享了小马智行在打造虚拟老司机方面的诸多极具启发性和行业领先的自动驾驶实践。
六七年前我们第一次在论坛上谈自动驾驶的时候,似乎觉得还是非常遥远的话题,我们对它的崇敬更多的是偏于科幻的想象。但是随着一年一年我们探讨这个话题的深入,随着诸多业界人士的努力,我们对于自动驾驶的认识和实践以及和若干年前完全不一样了。就在今年的论坛上,我们注意到蘑菇车联的朱总提到车路云一体化的解决方案,吴甘沙先生为我们分析了具体的出行应用零件,莫总为我们谈及小马智行对极其复杂场景的判断处理,并得出这样的结论自动驾驶已经进入到标准化和商品化阶段的时候,我们感觉到自动驾驶真的离我们不远了。作为人类智慧的顶级应用,我们期盼这一天能够早日到来,能够彻底全新地改变我们的世界。
接下来要请出的是我们今天论坛的压轴演讲嘉宾,他是德国国家科学与工程院院士,牛津大学教授,国际创新中心主任皮特·萨赫逊先生。皮特·萨赫逊先生参与了德国科学研究和产业发展规划的撰写,并参与创造工业4.0概念。在国际上,他与中国、印度的国家工程院在智能城市、先进制造业,及一系列相关的主题上都有密切的合作。今天,他视频演讲的题目是《创新:长期挑战和新技术》,请看大屏幕!
皮特·萨赫逊 德国国家科学与工程院院士,牛津大学教授, 国际创新创新中心主任
皮特·萨赫逊:女士们、先生们,我是皮特·萨赫逊,今天我要讲的关于创新的演讲具体讲的就是创新在长期以来的挑战和新技术。
我首先要感谢论坛的主办方,我衷心地感谢邀请我去到我最爱的城市,在中国高新技术论坛上演讲,但是不幸的是今年没有办法亲自前往深圳,尽管我非常愿意去,所以我只能期盼明年能在线下见面。另外我有很多在深圳的朋友和中国的朋友今天都到场了,比如之前来自同济大学的吴教授,我在这里就用这种方式跟你打个招呼,就没有办法握手了,还有其他的朋友,比如李培根教授,很遗憾也没有办法跟你面对面握手了。
大家知不知道这个人是谁?他叫Dick Fosbury,他代表的并不是产品的创新,而是在某一方面可以体现出任何的创新都必须具有的特质,他是1968年时的一个大学生,他发明了背跃式跳高,他是第一个通过背跃式跳高的方式跳过了一个很高的高度,在1968年他是第一个使用这项技术的。后来所有的奥运会冠军都是用这种方式去完成跳高的,他打破了原来的那种跳高方式所创下的记录。用原来的跳高方式的话连1.5米都跳不过去,但是通过这种方式跳过了2.08米。这说明创新需要大胆一点,同时需要敏捷,新技术不断出现。
另外我们也要仔细思考一下对于我们管理层来说挑战有哪些,以及哪些技能是我们要使用到的,怎样去获取这些技能。创新就好像是能够改变大众生活的突破,是需要真正创业的精神才能实现创新,并且实现它的大规模应用。我刚才已经简单地给大家讲到了在创新的时候,如果用更加全局的角度去看的话,并不仅仅是产品可以被创新,或者是产品的性能可以被创新,我在这里给大家列出了创新的十种不同类型。哪怕在产品已经出现合理盈利模式也可以被创新,其他的包括网络结构,哪怕是在产品已经出来之后,还是有品牌、渠道以及服务提供创新。我们现在知道并不局限于我所列出的这十种,到了今天我们需要把一切数字化,我们需要把循环经济的概念嵌入到所有一切生命周期当中去,通过合作、协作的方式加速我们的创新,我接下来会跟大家进一步分析。
很多工业行业都已经在过去了解到了,工业4.0的核心理念是关于产品的生产制造,但不仅仅是局限于此,而是包括了工业4.0所能够赋能的商业模式。为了更加清楚地给大家介绍这一点,在工业4.0当中所讲到的这些价值,这些价值并不仅仅来自于大家关注的传统产品生产部分,而是在生产之前有三个阶段都可以产生价值,在生产之后还是有好几个阶段也有价值产生,而创新可以发生在这些阶段当中的任何一个,最终可以在全生命周期达成更加优质的效果。
我们在为工业4.0编写指南的时候开发了一个工具箱,这个工具箱可以让大家在管理公司的时候去评判自己的工业4.0实施能力,它关注的不仅仅是产品有没有达到标准,还包括企业运营的基础设施、核心技术升级、企业流程优化以及新型的商业模式。所有这些元素都放在一起,我们就可以设立一个让公司前进的目标,达成真正的工业4.0能力,并且覆盖产品、服务全生命周期。
我还要给大家讲一讲关于创新的更加宏观的层面,正如很多人所知,我是国际创新中心在武汉的汉口学院的主任。国际创新中心是研究发展中心,我是中心主任,在过去几年我们一直都有多年的目标,向着2025年以及未来更好的社会发展,希望通过产学研的结合来达成更好的效果。我们对于中国的长期发展和工业化有着非常近的距离和非常密切的关系,也一直都在关注着诸多工业园区进行国际合作,还有很多双学位的教育项目,以及对于工程技能的升级,吸引学术伙伴、研究伙伴。我们认为IIC研究创新中心的影响力其实是辐射到了周边好几个区域,首先是在汉口学院和其他本土的大学,我们能够体现出非常强的驱动力,而且未来我们也会做更多这方面的工作。同时对本地的环境,作为创新大势也是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湖北省武汉市以及其他城市当中。这种影响力同时也辐射到中国其他的省份,我们所提供的咨询服务在全国范围内向客户提供咨询服务,帮助他们获得他们所想要的洞察,并且我们还帮助他们进行国际合作,建立国际桥梁以及帮助政策制定者进行政策起草和制定。
另外还要讲一讲中国和德国的官方合作,在这里讲一讲我们德国和中国之间的研发合作,现在已经超过了德国跟法国的研究合作,大家可以看到这个双边组成的智囊团队参与到了标准的制定、工业合作项目和科研项目当中,我个人也参与其中了全部。作为国家科学与工程院院士,我也参与了德国和欧洲在创新方面合作的议程制定。这些照片所展示的是我与研究院的院长,德国人工智能研究所的创始人,以及最初的工业4.0委员会对这个报告讨论的情况。
大家可能也知道,我也曾向中国政府建言献策,这些照片展示的是我参与了克强总理与外国专家举行新春座谈会的照片,这是去年的照片,很遗憾没有办法参加今年的新春座谈。另外我们的影响力也可以体现在我们成立了中国智库国际智能制造联盟(ICIM)。
我们与欧洲各机构都有着堪称典范的良好合作关系,这位是我们工业4.0委员会的主席,也被称为工业4.0之父,而且我们在世界各地也开展了跨学科的工作,绝大部分都是在中国进行的。女士们、先生们,这张照片是我们武汉国际创新中心员工和同事的照片,这是一个非常多元化的机构。
各位亲爱的来宾,当然我们会继续在武汉开展我们所开始的工作,而且我们也能够从“十四五”规划当中得到很多启示和灵感。我们目前已经确定了60多个潜在的研究项目,而且我们也将会关注更多转型性的项目。这些项目包括建立和继续广泛地和地方国家、国际研究人员保持合作,同时我们也会关注新能源汽车、新能源、信息技术、机器人技术、新材料、替代性能源、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医疗器械与健康、创新商业模式以及国际物流等,这些都是作为我们一带一路合作项目的重点领域,同时我们也会重视教育和文化技术的项目。我们也有自己的五年计划,这也是呼应“十四五”规划的精髓,所以我们会继续在绿色技术、绿色金融、循环经济以及先进绿色技术方面加大关注。五年前我们提出了必须要认真审视农业生产过程中技术的必要性,而且我很高兴地看到我们已经把这些当作我们任务中的重中之重。我们也会更多整体地关注新客户的体验,在5G和新的商业模式下一定要有整体的观点,比如我们现在有这样的研究项目和出版物,不仅仅是将5G当作一个移动技术、更重要的是我们超越技术之外来看一看这个技术能给客户带来什么新的体验。因为通过5G和新商业模式才能够让我们更完整地了解这个技术全面的内容。当然我们也会继续推动我们在量子科学、人工智能、公共卫生、教育、文化和体育方面的研究。
各位亲爱的来宾,我想跟大家开诚布公地说,如果没有志向就没有创新,我们已经有这样的理论背景,我们有创新的视觉矩阵,刚才我所介绍到的各个项目和议题的工作,这也将是我们的核心业务,成为我们的工作,也是我们的研究重点。但是,我们希望能够尝试一些具有变革意义的领域去开拓还不存在的市场,就像我今天所谈到的加工过程,质量控制以及扩大现有创新的成熟度这方面的工作。从规划的角度来看,我们30%的工作精力会用于核心工作,30%用于周边的项目,但从转型来看,我们将会投入40%的努力和精力来研究。
为了能够推动转型研究,为了能够不断地拓展我们的研究边界,我们在学术界和其他合作伙伴当中做了相当大量的研究,我们已经确定了30多个具有高附加值潜力的转型议题。这些议题与社会高度相关,也包含了强大创新可能性。我把这些议题都列在了这里,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给我发邮件,我会非常高兴发给大家,而且我也将它进行了归类。进行分类之后我们可以看到分以下几类,5G工业应用,还有敏捷建筑、数字化、自动化、信息技术、先进通信技术等等,这些都已经包含了在这个数字时代所必须具备的技能新观点。另外如果是在健康领域的话,我们还有人造器官系统、人类动物监测、机器人技术、医学人工智能使用,在环境方面有能源资源循环基础、集水膜、蛋白质,还有海试技术动属于这一类。在生物技术这个大类当中,有混合动力车、合成生物学、真菌技术、生物技术作为其他材料的替代品、作为能源替代材料等。生物学这块的探索相对还是比较少的。我们需要花更多的资源和精力开拓生物和能源领域技术的开发。
几年前我也描绘了这样一幅技术路线图,并发表在了中国工程院期刊上,也希望大家有时间去读一读。另外在谈到材料科学这块的分类,比如4D材料、功能整合性的材料,在建筑技术方面,我们也列出了新的建筑技术需要关注的。在人机交互这个大类当中,我们会有处理协同机器人的辅助系统,芯片上工程平台等。在风险管理这个大类当中,我们也会有明示风险管理以及危机管理等议题。我们经过一系列漫长的调研,我们已经就一些变革性的问题达成了共识,而且这些问题或议题将会在未来15-20年当中出现,而我们现在正在着手解决这些问题。
如果诸位能够像我一样能够对创新充满雄心壮志的话,虽然我们知道一定会有失败,但令人鼓舞的是你如果不是时时刻刻失败,那就说明你做的事情是没有什么创新的。如果几次失败不会打击我们,这正是证明了我们创新的勇气。
各位来宾,我向大家介绍了我们所面临的挑战,需要我们关注的新的议题,从而希望能够引领一个因创新而变得更美好的世界。我自己所面临的挑战和使命也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使命的一部分其实就是要去加大研发在各级方面的合作,获得更多的资源,能够有更多的时间跨越地域,能够和更多利益相关者进行协作,协作性的研究和开发其实是非常困难的,但我们必须要合作,因为我们的资源是有限的。所以我也会继续建立和扩大实践工作坊,共享协作实验室设施,让我们的研发变得更跨学科性。学科之间的分隔是阻碍我们的因素,我们需要实现学科交叉,能够让我们更加高效地工作。同时我也将继续惠及教育、研究和行业的资源,我认为这几个行业是很多社会发展所依赖的支柱,但现在我们整合汇聚的资源太少了。与此同时,我也相信我们应该推进文化创新,要开辟新的想象途径,这样我们才能够创造出更多的东西。诚然,我也相信正如从我刚才谈到的主题和议题当中可以看出来,我是一个转型主义者,我们需要维持最基础的研究要素,这样才能够保证我们转型项目是比较充实的。所以作为一位科研人员,我们的任务不仅仅是要去看短期计划,一定要超越短期计划,着眼于中长期计划。
最后,我的个人愿望是能够建立起一个国际研究机构合作链,能够超越国家的研究机构合作链,从而应对人类面临的巨大挑战。我相信即使是拥有强大国力的国家,有资金、有决心、有想象力,依然需要我们集各家之力,这样才能够高效地解决时代所面临的紧迫问题。而且它也再次告诉我们,如果每一个人能够亲自参与身先士卒所带来的力量是让我们非常惊讶的,这是一个强大的力量。所以如果我们能够搭建一个超越国家更强大的研究机构集体的话,这样才能够让每一个国家的人能够共同合作,这就是我自己的愿景。
谈到我自己的远大创新项目的志向,谈到这些转化议题的发展,谈到我自己个人的使命和愿景,我希望这一切都能够为了最终未来的研发获得更多的成功。所以最后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个人的一句话箴言,危险不在于好高骛远而失败,我们的危险是目标太低而成功了。谢谢各位。
主持人:随着皮特·萨赫逊先生演讲的结束,2020中国高新技术论坛也要告一段落了。在昨天和今天37位嘉宾分别围绕着改变世界的新兴科技以及创新引领未来发表他们的观点。2020年是非常特殊的一年,这是21世纪第三个十年的开始,而且刚才吴甘沙先生用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提法,他称之为AC时代,也就是后疫情的第一年。种种变数让我们走向未来时候面临很多的不确定性。感谢37位嘉宾用他们的工作和分享帮助我们一起努力地望向未来,帮助我们在憧憬未来的方向和风景的时候能够拥有更多的信心。
尊敬的女士们、先生们,到这里2020中国高新论坛就全部结束了,再次感谢各位的光临,明年我们再见!